我是你大也

贾总求你了!闭嘴是你对西贝最后的温柔

  贾国龙最近的操作,堪称餐饮界“自毁式公关”的教科书级案例。罗永浩那边刚消停,老贾就迫不及待跳出来,亲手把西贝往坟里又推了一把。

  9月23日,西贝公众号发布《7岁的毛毛: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》,讲一个7岁小孩因为妈妈说“别去西贝了”,当场崩溃,冲进店里抱着店长大腿嚎啕大哭——好一出《舌尖上的悲情》。

  更绝的是,这已经不是西贝第一次熬这种“毒鸡汤”了。三个月前,他们内部号就讲过一个“杜女士的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”的故事,结尾也是孩子门店关门后“冲向店长哭”。连哭法都一模一样,这剧本是批发的吧?建议下次直接群发,省点电费。

  还有更离谱的:一位大爷喝完西贝员工给的一碗汤,感动到要送她北京一套房。员工懵了,我就是递了个碗,怎么就喜提房产了?

  这些故事要是投给《故事会》,编辑都得打电话问:“兄弟,你是不是嗑药了?”

  可西贝不光自己信,还逼着员工天天读。客服说这些是“内部阅读材料”——好家伙,原来西贝员工不仅要996,还得精神加班,每天接受“虚构温情”的洗脑。

  怪不得店长面对镜头时,演技如此自然,感情如此充沛,这不是排练,是日积月累的“信仰”。

  说到底,贾国龙不是不会公关,而是用错了时代的情绪。他那套“苦难即励志、眼泪即流量”的老把式,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《读者》《意林》的遗风。

  那时候,一个孩子吃剩骨头,媒体能写成“孝心感天动地”;一个孕妇送外卖,标题敢写“她的笑容充满希望”;甚至有人把残疾亲戚拍成“治愈系偶像”,说“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”。

  把悲剧当励志,把无奈当感动,把压迫当温情——这套操作,是某些人刻在骨子里的“叙事本能”。而贾国龙,正是喝着这种“心灵鸡汤”长大的典型。

  他一出事,第一反应不是道歉、不是改进,而是上价值、打悲情牌。仿佛只要够煽情,就能洗白一切。他大概觉得,只要孩子一哭,网友就会心软;只要店长一抱,品牌就复活。

  可他忘了,现在的网友早就不吃这套了。我们不是被“感动中国”养大的情感傀儡,而是被房价、996、预制菜三座大山压出清醒的一代。我们想要的,是一碗干净的饭,不是一场催泪大戏。

  问题是,你一边标榜“现做匠心”,一边端出冷冻复热的菜品,还卖着高端溢价。这叫信息不对等,也叫信任崩塌。

  消费者质疑,本是给你改正的机会。罗永浩反复强调“不针对西贝,只希望立法透明”,结果贾老板一听,立马开启“战狼模式”:晒菜单、要起诉、开万人大会……活像谁动了他的皇位。

  等发现打不过了,又转头搞“情感绑架”:孩子哭、大爷送房、全家力挺……好一出《西贝风云之忠诚信徒传》。可观众根本不买账,反而越看越尴尬——这哪是品牌宣传?这是大型社死现场!

  最讽刺的是,西贝线下其实做了点实事:发代金券、请客吃饭。这些举措本有机会挽回口碑,却被一篇篇狗血小作文,毁得渣都不剩。

  归根结底,贾国龙缺的不是钱,不是团队,而是对现代消费者的理解。他活在自己的“贾氏宇宙”里太久,身边全是“贾总英明”的回音。他不知道年轻人早就觉醒:我们不需要被“教育”,不需要被“感动”,我们只想被尊重。

  你可以涨价,但请明码标价;你可以用预制菜,但请大方标注。别一边赚着溢价的钱,一边玩着“匠心”人设。

  可网友的截图早已传遍全网。那篇《7岁毛毛》就像一块墓碑,上面写着:“此处埋葬的,不仅是一篇烂文,更是一个品牌对时代的脱节。”

  贾国龙,求你了,别再“努力”了。沉默,是你对西贝最后的温柔。否则,下次网友去西贝吃饭,点的不是菜,是你的笑话。